累積寫作實力沒有所謂的捷徑,『練習、練習、再練習』就是最好的方法,任何速成配方反而會影響實力根基,我們一點也不鼓勵。
這篇文章也不會給你捷徑,而是提供您如何在這條路上堅持並且走得更順利。
#1 拓展知識深度,打下內容基礎
內容豐富度是文章的靈魂,這並非文筆良好就能夠取代,而是仰賴學生的知識深度、尤其是對事物的體會與觀點看法。國中學生人生閱歷不豐富,更需要提早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,不僅僅能改善寫作水平,更可以累積知識深度:
養成以下兩個習慣,是知識累積的開始:
1. 學習自我辯論與反思:
追求知識怕的是故步自封,滿足於自己的舊想法,不願意接受新知識,忽略甚至攻擊與自身不同的觀點,就是最常見的問題。而且伴隨著社群環境的發展,這樣的『同溫層』現象比以往更嚴重。
『同溫層效應』:是指人為何不理性地堅持自己的立場,並且只願意跟擁有相同立場的人互動,而不願意嘗試理解對立的言論與想法。
打開FB、IG、twitter、PTT論壇…等等社群網站,很容易就發現言論出現一面倒的情況,而這種現象並不是由真相支撐的,而僅僅是因為同樣理念的人不斷地互相鼓勵,在尋求認同的過程中鞏固了自身想法,導致誤以為所有人都與他們一樣,進而把觀點塑造成『信念』。陷入這樣的情境中,人不只會忽略事實、還會試圖去合理化(扭曲)矛盾與不利的資訊,來鞏固既有的想法,自然無法理性分析與接受對立立場。
在這樣的群體中,自由意志、獨立思考被塑造成要與他們雷同才正確,對於其他立場的人,就會被慣以沒有獨立思考能力這樣的醜名,這種對自由意志的曲解,又更進一步鞏固了錯誤的信念,最終導致群體式的立場霸凌與對立,相信這種問題,大家也看過不少了吧…
唯有懷疑自身,才能打破立場的枷鎖,脫離同溫層與知識的侷限。我們時時刻刻都該詢問自己『為什麼我要堅信這樣的想法?』、『那些堅持相反立場的人,他們的道理在哪?』、『我的既有認知,是否已經曲解或扭曲了甚麼事實?』….透過不斷的自我辯論、自我反思,知識的廣度也因此打開,而這也正是擁有知識最重要的一步。
2. 打破砂鍋追問到底,知識不容許得過且過:
同樣在學習,有人只懂皮毛、也有人能有深刻體會,其中的差別來自對細節的講究。這裡我們借用商業上常用的 what, how, why結構說明這個問題。
- What (做了什麼) :一件事表面的現象與結果,是我們最快接觸也最粗淺的認識範圍,以學習來說,這個程度停留在題目怎麼算,看到那些關鍵字代用那些公式的程度,如果接觸得夠多記得夠熟,也是能取得不差的成效,但除了面對特定考題,根本沒辦法活用學到的東西。
- How (如何做) :看到各種應用層面,了解變通邏輯,並認識類推的相關發展。以學習來說,就是掌握公式的用法,遇到不同題型、類推的題目都能夠反應並解答,到這個程度已經能夠很好的解決考試了,不過,我們還能更進一步。
- Why (為了甚麼而做):反覆思索與探尋,最終才能看出動機、原理、邏輯。以學習來說,就相當於洞悉了公式發展的緣由、推導、目的,了解這些知識就跨出了考試的範圍,真正做到融會貫通,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,也就有所謂深刻的體會。
並不是學習就會有知識,真正的知識需要不停地挖掘、懷疑、探究、累積。打破砂鍋問到底,才有機會學到深層,也因此我們給所有學生建議:
學會向內追問動機、原因、邏輯、出發點
學會向外追問用途、應用、相關發展
#2 培養隨筆習慣,組織內容與想法
除了知識基礎,學會組織內容並闡述也是寫作重要的技能,想法很多,但遇上紙筆就詞窮顯然不是我們希望的,因此,下一步就是要訓練如何組織自己的想法。
而『隨筆練習』是我們認為非常有效率的方式,這是介於正式作文與一般日記中間的寫作形式。
比起作文,隨筆不需要這麼嚴謹,撰寫時重視邏輯架構與想法表達即可,其他的修辭、段落、字數…等等,都不用想太多,自然也不需要透過評分來給自己壓力。
而比起日記,隨筆的形式需要有組織性的撰寫,不能只是流水帳般的紀錄。我們要思考如何組織並表達想法,來讓他人理解。換句話說,所謂的隨筆就是針對各種日常事件、想法,去做有組織性的小短文,我們需要在其中安排文章邏輯與架構,但卻不需要執著於優美的文筆、字數、成語諺語。
讓我們看一個簡單的隨筆例子,用『上課差點遲到』這樣的事件來做主題舉例:
(第一段:簡單的開頭,練習將讀者帶入主題)
遲到聽起來或許不是很嚴重的問題,但當遲到的那個人是自己時,心情就不是那麼輕鬆了….
(第二段:描述事件的經過,適當的說明情緒的變化)
今天早上…
(第三段:說明事情的緣由)
其實事出必有因,今天會這麼緊張,也是因為昨晚…
(第四段:未來如何改善)
遲到影響的並不只是自己,為了趕上時間,全家人都在緊張中渡過早晨,開快車更有安全上的疑慮,匆匆忙忙也更容易忘東忘西,這種情況能免則免,我應該要…
生活日常的遭遇、忽然閃過的想法,都是非常適合練習的主題,這些真實的經歷會有強烈的感受,就算只是生活中的小事,也比矯情寫作的練習效果更好,藉由組織自己真實的感受,能讓表達能力得到飛躍性的進步。
在做隨筆練習時我們可以專注於『通順的描述事件經過』、『推演事件的原因』、『自身的體會與想法』、『改進或調整的可能性』…等等。養成每週的練習習慣,很快你就會發現作文變得容易了,寫作過程將會流暢許多,這就是訓練架構與邏輯帶來的好處。
再加把勁,文章不長了,如果認同翰霖的觀點,『分享文章』並『訂閱電子報』就是實際的支持方法喔~
#3 精通幾個修辭技巧就夠用了
雖然我們不該執著於修辭技巧,但完全沒有修辭的作文分數也會受侷限,所以快速掌握幾種優美文句、修辭與語法,是面對考試最有效率的方法。
首先要知道,熟悉多種風格在寫作文時並不會加分,因為改題老師只有機會看到一次創作,所以花費時間練習不同的書寫風格,其實不如專精一種寫作習慣,這樣的準備與回報都更有效率。
而需要做的,就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書寫風格,大量閱讀優秀文章(尤其是歷屆考題公告的範文),從中尋找有感覺的文句、喜歡的修辭方式、段落安排習慣…等等,是掌握風格的第一步。
接著練習並熟悉,尤其要試著在不同主題下嘗試,避免只會撰寫單一主題的文章。如果能熟悉一到兩種的風格與修辭習慣,在大考上就很夠用了。
與其逼迫自己多元創作,充實基本知識內容,掌握一種寫作風格是更有競爭力的方法!
#4 練習依然是最重要的事!
寫作的硬實力不會說來就來,長時間的累積與付出是必須的,即便我們提供了練習方向的指引,真正的努力依然得由自己付出。
從知識的拓展開始,藉由隨筆的訓練提升組織與架構的能力,最後找出一到兩種寫作風格,熟悉並且精通它,這樣的學習歷程,絕對會讓寫作能力飛躍性的提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