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鑑往知來,了解歷朝文體脈絡
了解歷代文體流變是國學常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從最早的詩經至今日的散文、小說、詩歌…等等,與各個朝代有著密切的脈絡。藉由了解文體的改變,我們將看到各個朝代的文學發展與特色。以下整理出歷朝歷代之主流文體的變化,歡迎各位師生家長取用參考。
下載連結:
檔案類型 | 名稱 | 大小 | 更新日期 | 下載連結 |
---|---|---|---|---|
![]() | 中國歷代文體流變 | 575K | 2019-05/20 | 檢視檔案 |
一、歷代文體流變概要
春秋 | 詩經 |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、韻文之祖、純文學之祖、四言古詩的代表作 | |
戰國 | 楚辭 | 辭賦之祖。由於其用韻而長篇鋪述之形式,開後世漢賦之先河 | |
漢 | 賦 | 介於詩、文間的韻文。源出楚辭,脫離音樂,僅供朗誦 | |
樂府詩 | 1.多為民間所作 2.可歌可誦、多長短句 3.以記功述事居多 | 漢代文學主流為賦,而古詩與樂府詩為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。 | |
古詩 | 1.多為士大夫所作 2.只可誦、多五、七言 3.重言情 |
||
魏晉 南北朝 | 駢體文 | 又稱「四六文」,好用典故,重形式、輕內容,因此華美而無實 | |
樂府詩 | 容多為民間所作,以記功敘事為主,可歌亦可入樂,語句遒勁有力,多為長短句偶有句法整齊之作,同時也反映出人民生活 | ||
唐 | 古文 | 為抵制駢文華而無實之風氣,自唐朝開始古文運動,效仿先秦兩漢樸實無華之風格 | |
近體詩 | 1.又稱『今體詩』 2.皆五言、七言。 3.分平仄。(一韻到底) | 絕句:四句:二十字、二十八字。 律詩:八句:四十字、五十六字。 排律:八句以上:字數不限。 |
|
宋 | 詞 | 1.別稱:詩餘、長短句、樂府、曲子詞 2.長短句(亦有句法整齊者) 3.分平仄。 | 小令:五十八字以內。又稱「令」。 中調:五十九字至九十字。又稱「引」「近」。 長調:九十一字以上。又稱「慢」、「慢詞」。 |
元 | 曲 | 又名詞餘、樂府。長短句,可加襯字。 元曲又分為:散曲-無科白,包括小令、套數 劇曲-有科白,包括雜劇、傳奇 |
|
明 | 小說 | 中國古代小說,乃所謂街談巷議,道聽塗說。並無完整結構,與現代小說概念不同,其中包函筆記小說、傳奇小說、話本小說、章回小說分類 | |
清 | 傳奇 | 源自南曲,受雜劇影響而成;琵琶記、荊釵記、白兔記、拜月亭、殺狗記合稱五大傳奇 | |
近代 | 新詩 | 新詩,又稱白話詩新詩、白話新詩、現代詩新詩、自由詩新詩,是一種於中國近現代、「五四運動」後開始產生、以白話文撰寫、與「舊詩」相對的新詩體 | |
小說 | 相較於明、清時期的小說,現代小說較不拘泥於隔是上的呈現,自民國以後東西小說風格逐漸合流,且由魯迅創作出第一部白話小說<狂人日記> | ||
現代歌詞 | 歌詞多用以詠唱,並有較具體和詳細的內容;歌詞與歌曲,絕大多數都能互相配合,成為同時涉及文學和音樂的藝術作品。由於歌詞大多數都是押韻的,因此亦屬韻文之一,是為文學體裁。然而歌詞與詩的分別,主要是詩不一定要入樂,歌詞則是要能夠合樂的。 |
考試常見細節整理:
二、『賦』重點整理
起源 | 1.創始於楚辭:屈原為中國辭賦之祖(屈原著離騷等二十五篇,為我國最早之辭賦。) 2.起名於荀子:荀子賦篇最早用「賦」做篇名 |
名稱由來 | 1.班固云:「賦者,古詩之流也。」又云:「不歌而誦謂之賦。」 2.賦之名當產生於詩經六義之賦。但以實質而言,漢賦之博大宏肆與詩經中之賦體,並無直接關係 3.漢賦實承楚辭與荀子賦篇而來 |
盛行的時代 | 1.漢代為賦之黃金時代 2.賈誼,上承屈原、宋玉,下開枚乘、司馬相如,開漢賦之先聲 3.司馬相如有「賦聖」之譽(其代表作品有子虛賦、上林賦、長門賦等。) 4.漢賦四大家;司馬相如、揚雄、班固、張衡 |
賦體種類 | 1.短賦:先秦(荀子賦篇) 2.古賦:漢代(亦稱大賦,重舖張,多長篇巨幅) 3.俳賦:六朝(亦稱駢賦、小賦) 4.律賦:唐代 5.散賦:晚唐及宋代(亦稱文賦) ※杜牧之阿房宮賦,歐陽修之秋聲賦,蘇東坡之赤壁賦,皆為散賦之名篇 |
三、『近體詩』重點整理
簡介 | 為唐代新興詩體,與古體詩相對,又稱今體詩;其種類包括絕句、律詩及排律,每種各有五言與七言兩種 |
絕句 | 1.絕句先於律詩,可入樂亦可歌詠 2.每首四句,二、四句押韻,第三句不可押韻,首句可押亦可不押,必須一韻到底 3.有平起,仄起二式,以首句第二字為依據 |
律詩 | 1.沈佺期、宋之問完成五言律詩格律;杜審言完成七言律詩格律 2.偶數句押韻,首句押韻為正格,不押韻為變格 3.每首八句,分為四聯。一、二句為首聯,三、四句為頷聯,五、六句為頸聯,七、八句為尾聯。中間四句必須成兩副對聯 4.分平起仄起二式,以首句第二字為依據 |
排律 | 八句以上之偶數句,格律大致和律詩相同 |
四、『詞』重點整理
性質 | 詞乃配合音樂之歌詞,為詩與音樂結合之音樂文學 |
別稱 | 1.詞須合樂,故稱曲子詞,後簡稱為詞 2.詞由詩演化而來,故又稱詩餘 3.句法參差,長短不齊,又稱長短句 4.乃入樂之歌辭,故又可稱為樂府 5.每一詞牌經創造成功之後,便須完全依格律而填,故又稱倚聲 |
格律 | 1.詞在格律上之限制,比近體詩嚴格,因須合樂,故字句多少,句中平仄協韻位置,均有嚴格規定。作詞者必須按調(譜)填詞,不可出入 2.每闋詞均有一個調名,稱詞牌或詞調,詞調表明此闋表明此闋詞所依據之曲調樂譜 3.一闋詞分為一段或數段(片),以分兩段者居多 4.押韻位置,平仄聲調由詞牌規定 |
體制 | 1.宋人草堂詩餘分詞牌為小令、中調、長調 2.清人毛先舒謂:「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,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,九十一字以上者為長調 |
流變 | 發始於中唐,滋衍於五代,造極於兩宋 |
風格 | 宋朝詞派有:一曰婉約(宋詞之正宗),一曰豪放(此乃變格),婉約以李清照為宗,豪放以辛棄疾稱首。 |
代表作家 | 1.詞祖:李白 菩薩蠻、憶秦娥二闋被推為詞祖。 2.詞家三李:指李白、李煜、李清照。 3.詞中之帝:李煜。 4.詞中之龍:辛棄疾。 5.詞之集大成:周邦彥。 6.閏秀詞人第一:李清照。 7.花間鼻祖:溫庭筠。 8.第一位詞人:溫庭筠。 9.最早將詞詩化,予詞作子題者:蘇軾。 10.慢詞之祖:柳永。 |
五、『曲』重點整理
概述 | 曲為元代新興文體,又稱詞餘、屬於韻文為北方金國之宮調 |
散曲特質 | 前期風格質樸,以關漢卿、馬致遠、白樸為代表。後期風格典麗以張養浩、貫雲石、喬吉、張可久為代表 |
散曲風格 | 散曲風格大別為兩派: 1.豪放樸質,以馬致遠為代表 2.清麗俊逸,以張可久為代表 |
重要作家 | 1.元曲四大家:關漢卿、馬致遠、白樸、鄭光祖 2.元劇四大家:關漢卿、馬致遠、白樸、王實甫 3.曲壇宗匠:張可久。(創作數量最多者) 4.元曲雙璧:喬吉、張可久 |
重要作品 | 1.元劇之冠:漢宮秋 2.北曲第一:西廂記 3.傳奇之首:琵琶記 |
六、『小說』重點整理
概說 | 1.小說一詞,最早見於莊子 外物篇 2.中國古代小說,乃所謂街談巷議,道聽塗說。並無完整結構,與現代小說概念不同 3.清 金聖歎將「莊子、離騷、史記、杜詩、水滸傳、西廂記」稱為六大才書 |
||
時代 | 體裁 | 代表作品 | 發展狀況 |
魏晉南北朝 | 筆記小說 | 1.志怪:搜神記(干寶著) 2.志人:世說新語(劉義慶著) | 1.魏 晉 南北朝以志怪小說較盛行 2.筆記小說在四庫全書中入子部 |
唐朝 | 傳奇小說 | 1.元稹:崔鶯鶯傳 2.白行簡:李娃傳 3.杜光庭:虬髯客傳 | 1.已具備短篇小說之形式 2.唐代傳奇多為元 、明戲劇所取材 3.文言短篇小說 |
宋朝--元朝 | 話本小說 | 1.短篇:京本通俗小說,三言二拍 2.長篇:三國平話 | 1.話本是為說書者之稿本 2.章回小說實由宋、 元長篇話本發展而來 |
明朝--清朝 | 章回小說 | 1.四大奇書:水滸傳、三國演義、西遊記、金瓶梅 2.清代:儒林外史、紅樓夢、老殘遊記 | 1.聊齋誌異為文言短篇小說而非章回小說 2.章回小說都未入四庫全書中 |
考試常見比較整理表:
七、韻文與非韻文比較
韻文 | 非韻文 |
---|---|
詩經、楚辭、漢賦、樂府詩、古詩、 近體詩、宋詞、元曲 | 駢文、散文、小說 |
八、詩經與楚辭比較
詩 經 | 楚 辭 | |
---|---|---|
時 代 | 西周初(春秋時代) | 兩漢(戰國時代) |
地 區 | 北方 | 南方 |
句 法 | 以四言為主 | 長短自由,以六言、七言為多 |
風 格 | 重寫實 | 重浪漫 |
內 容 | 取材於社會生活 | 描寫個人情感,多寫神話 |
作 者 | 平民文學,作者多不可考 | 貴族文學,作者多有姓名 |
文學價值 | 1.四言古詩代表 2.韻文之祖 3.純文學之祖 4.十三經之一 | 1.辭賦之祖 2.其中離騷為六大才書之一 (六大才書:莊子、史記、杜詩、西廂記、水滸 傳、離騷) |
九、古體詩與樂府詩比較
樂 府 詩 | 古 體 詩 | |
---|---|---|
名稱 | 本官署之名稱,始於漢 武帝之設立 | 古詩之名始於唐,係別於近體詩而言 |
作者 | 來源包括民間採集和士人仿作,作者大抵姓名不可考 | 除年世綿邈失其姓名外,大多為有名文人之作品 |
音樂性 | 可入樂 | 不可入樂 |
價值 | 與古詩同為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| 與樂府詩同為漢代詩歌文學之雙葩 |
句法 | 句式自由,多長短句 | 句式多較嚴整,多五、七言 |
影響 | 五言古詩自樂府發展來 七言絕句源自南北朝樂府小詩 | 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 |
時代 | 起於西漢,盛於魏 晉 南北朝。 | 五言詩起於東漢 班固 詠史詩 七言詩始於曹丕 燕歌行 |
格律 | 可換韻,句數不定 | 可換韻,句數不定 |
風格 | 主記功述事,貴遒勁 | 主言情,尚溫雅 |
辭藻 | 多熱情之詞 | 多含蓄之言 |
十、詞曲之比較
詞 | 曲 | |
---|---|---|
句式 | 長短句,字句一定 | 長短句,字句不一,可加襯字 |
種類 | 1.小令(又稱令) 2.中調(又稱引、近) 3.長調(又稱慢詞) | 1.散曲:小令、散套 2.劇曲:雜劇、傳奇 |
格律 | 分平仄;全闋押以平仄二韻,則必換韻,限守詞譜 | 1.分平上去入,北曲無入聲;通首同韻,無換韻之例 2.平、上、去三聲可以互押,韻腳較靈活 |
風格特質 | 端莊典雅,無科白,能合樂 | 詼諧淺俗,有顆白,能合樂 |
十ㄧ、古體詩與近體詩比較
古 詩 | 近體詩:絕句 | 近體詩:律詩 | |
---|---|---|---|
句 數 | 不定 | 四句 | 八句 |
字 數 | 不定,五、七言者為多 | 二十字、二十八字 | 四十字、五十六字 |
對 偶 | 不嚴 | 不嚴 | 二、三聯須對偶 |
平 仄 | 不嚴 | 每句平仄有規定 | |
押 韻 | 可換韻 | 一韻到底(不可換韻) |
國文學習相關資源
資源:形音義整理:字形篇 |
資源:形音義整理:字音篇 |
資源:形音義整理:字義篇 |
資源:基礎國學常識 - 書信、柬帖、題辭考試重點 |
資源:基礎國學常識 - 歷代文體流變 |
資源:進階國學常識 - 了解中國經典藏書 |
「一、歷代文體流變概要」近代 小說的內容裡,有一個是“隔是”應換成“格式”
「八、詩經與楚辭比較」一節中,詩經的創作年代有誤。
時代順序為「西周– 東周(春秋- 戰國)」,講義中寫做「西周初( 春秋時代)」,非確。
應寫成 「西周初期~ 春秋中期」為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