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挫折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是所有人在成長中都必須掌握的,但這個能力並非天生或憑空而來,而是需要引導、鼓勵、並不斷的嘗試與犯錯,才能逐步掌握精隨,從提升抗壓性、學習自我判斷、到能夠承擔每件事的結果,這些階段都需要孩子不斷地突破自我、成長並累積經驗。這篇文章讓我們來討論:如何訓練面對挫折、解決問題的能力,並且如何從小訓練孩子,讓他們盡早學會這方面的技能~
#1 解決困難需要藉由學習,而不是依賴天分
『面對挫折、解決困難』這一句話就像口號般,人人都會說,但能實際做到的卻寥寥無幾。實際上這是一個綜合能力,需要同時具備:抗壓性、與他人合作的精神、自省與思考的能力、承擔事件後果的自覺、與接受並面對失敗的態度,做到這些,才有能力解決困難、戰勝挫折。三大關鍵因素,是幫助我們學會的方向:
1. 做好隨時面對挫折與挑戰的準備
生活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,突如其來的意外,反而更像是構成生活的基石。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不想面對的問題與困境,在遇到這些狀況時,能不能勇敢的去面對,就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。
從心理建設開始,學習把『意外』引進生活中,因為真實的世界不可能掌握事情的所有走向,保留應變任何狀況的餘力顯然是更好的選擇,也就是說,捨棄想把一切掌控住的思維習慣,建立起『備餘』這樣的觀念,做好隨時準備好面對意外,能夠讓我們走得更遠。
再來,情緒管理能力是不可或缺的,但這並不是要我們壓抑情緒反應,事實上壓抑是最糟糕的方法,『壓抑情緒就像是硬把皮球壓進水裡,壓得越深越大力,最後的反彈就越猛烈。』更好的方式是學習快速地釋放情緒,再重奪它的掌控權,給情緒一個出口,把內心的失落、不安、憤怒都發洩出去,再用平靜與理性的心理重新面對問題,才是健康且長久的方法。
2. 跳脫框架思考並學會與他人溝通合作
解決問題需要積極的態度,但埋頭苦幹不是好選擇,很多時候把手上的事情停下來,用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,就會找到事半功倍的方法。
讓我們想想為什麼會遇到現在的困境,其實很大的原因就是過去的思考與決定導致的,而在解決問題時,如果還秉持著產生這些問題的思維方式,豈不是原地打轉,越困越深。
所以『跳脫框架』非常重要,需要做的是換位思考,比如:改變思考出發的角色,不要以自己為出發點,改從他人的角度,就會產生不同的責任、立場、預設條件,想法自然也會有所改變。
除此之外,改變關注規模也是一個方向,把思考的時間拉長、格局放大,不要侷限在這一兩天,試著想想幾年後的狀況,不要執著一兩件事情,試著想想對生活更重要的事情,也會讓自己擁有不一樣的視野,能用更高的層級來解決問題。
最後,學會與他人溝通合作也相當重要,因為你遇到的問題往往不是第一次發生,他人過往的經驗能夠提供更好的路。其他人的思維方式也可能有自己想像不到的方法,如果只會埋頭自己苦惱,往往無法有效地解決問題。
3. 承擔後果並泰然面對的內心
事情不會每次都順利,生活中很多問題也無法輕描淡寫地解決,這就是社會的真實面。因此,在我們能做的範圍內盡力,在對的事情上執著、在錯的問題上放手,保持一顆平靜的內心,才能不斷地克服挫折與困難。
沒有如意的生活,只有看開的人生,樂觀的態度是持續面對挑戰重要的後盾。不過『樂觀』在現今社會也被描繪成了口號般的存在,大家總把樂觀掛在嘴邊,卻鮮少有人真正了解其中的意涵。所謂的樂觀,並不是盲目地相信事情會變好,而是學會接受現狀,並且認出現實與想像中的差異。
人的想像力是一種生存機制,很大的作用在替我們模擬危險與失敗,讓決策能夠更謹慎,避免陷入困境當中。但這個機制同時也影響了思維,導致我們容易把失敗的影響在腦裡擴大,很多事情根本沒有發生,就讓人陷入巨大的不安與恐慌中了。而事實上,即便事情真的走向失敗,影響的層面也往往沒有想像中的嚴重,了解這個事實,才能走出負面的思維。
其實,樂觀真正的核心在於專注當下,把注意力放在能夠改變的事情上,遠離那些無能為力的糾結。
#2 讓挫折成為養分,建立孩子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
前面我們討論了解決困難所需要的核心能力,現在讓我們來思考,在孩子身上,如何落實這方面的教育。
1. 適度放手,給孩子嘗試的機會:
學習依賴經驗,很多事情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體會,家長如果看不慣孩子笨手笨腳、磨磨蹭蹭的,就出手解決生活的大小事,也許可以很快速的搞定問題,但卻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,反而讓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壞習慣。
少子化的年代讓這個問題更加嚴重,過度溺愛孩子,事事包辦,導致小孩變成除了念書什麼都不會,無法獨自面對社會壓力,這種狀況層出不窮。其實,讓孩子學習獨立,才是真正幫助他們,就像尼采所說的:『凡殺不死我的,都將使我強大』,讓孩子獨自面對他能夠承受的困難,學習把困境轉變成機會,才是成長最好的方式。
『幫得了一時,幫不了一世』,孩子始終要靠自己面對挫折、克服難題。少了獨立的訓練,只會讓他們在未來面對更大的困境。
2. 別急著批評,讓孩子有情緒的出口:
很多人誤以為,堅強是面對挫折不為所動、沒有情緒,其實不論是誰在失敗面前都會傷心、生氣、懊惱,所謂的堅強是指『從失望、困境的處境,找出明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』的能力,所以不要一看到孩子有負面情緒就批評、或者想要幫他解決,學習調整情緒正是他解決挫折的第一步。
好的作法是讓孩子表達真實感受,藉由表現內心的想法,才能解決並控制自己的情緒。我們要扮演的是一個『傾聽』的角色,在孩子訴說時,不要去批評他們內心的感覺,失望也好、難過也好、懊惱也好,評價他們的情緒只是落井下石,對事情沒有幫助。負面情緒需要的是同理心,採用理解、支持的態度,才能幫助孩子消化負面情緒的影響,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向。
另外,家長一定要知道,話語對孩子有著極大的影響力,責怪、數落往往會塑造膽小、退縮的個性,像是『我早就告訴你…』、『這樣就哭了,怎麼這麼沒用』,這些否定的言詞會加深孩子對挫折的恐懼而自我否定,讓他們想要逃避問題,無法從中成長。
不需要批判孩子的負面情緒,引導他們解決並克服才是更好的解決方式。
3. 適當鼓勵,建立面對困難的信心:
所謂的鼓勵並不是要把孩子捧上天,而是以明確且合理的事實做出讚美。指出清楚的項目,才能讓孩子知道該如何保持下去,或者該如何改善追求更好。如果只是為了鼓勵而鼓勵,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對讚美麻痺,以為自己怎麼做都可以。
有效的鼓勵要依據過程給予評價,而不能只看結果。如果讚美都是成果論的,會讓孩子太在意結果,面對挑戰時患得患失,反而容易出錯,並且也容易產生與孩子間溝通的困難,讓他們誤以為家長只看重成果,過程的努力與付出都不重要。這個問題在這篇文章: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,避免衝突和叛逆,有更詳細的討論,這裡就不細說了。
因此,在鼓勵孩子時,不要太過看重結果,從他們的過程與動機裡尋找合適的方向,例如:
- 肯定意圖:當孩子想要把書念好,願意去付出與嘗試,就已經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了,肯定他這種心態,會更容易保持下去直到想要的成果。
- 肯定進步:即便最終的成果不如意,只要有所進步也應該給予肯定,如果孩子已經付出與努力過,就應該針對進步的方面,給予他持續努力下去的肯定。
- 鼓勵從失敗獲取經驗:即便最終結果很糟糕,卻也是一個讓孩子學習的機會,鼓勵他們正視自己的挫折與懊惱,避免未來重蹈覆轍,比起批評更有教育的意義。
鼓勵是建立孩子自信最重要的條件,請不要吝嗇給予讚美。
4. 給予引導,並協助解決困難:
調整好情緒並沒有解決問題,這時候家長應該評估孩子是否擁有解決當下問題的能力,如果是在能力範圍內,應該協助孩子歸納失敗的原因,給予鼓勵讓他再次嘗試,繼續摸索直到問題解決,這個過程就是學習獨立最好的經驗。
另外,家長可以藉由分享自己的經驗,讓孩子有所依據與共鳴。藉由分享過去的挫折,說明當時跨越挫折的歷程或方法,是最能夠讓孩子體會與感悟的,也最能夠鼓舞孩子繼續嘗試。
只要問題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,就應該讓他再次嘗試,也許他還會再搞砸很多次,但卻會是他成長最好的經驗。
5. 找到孩子的天賦,給予正確合理的期待:
著名哲學家沙特曾說過:『Hell is other people』,這句話說明了別人的看法有多大的影響力,幾乎每個人都會因為別人的看法而耿耿於懷。況且是沒有社會歷練的孩子,來自師長、父母的期待,對他們有著巨大的影響,只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優缺點,給予合適的要求與目標,才能夠讓這份影響力往好的方面發展,塑造孩子正向、積極、獨立的人格。
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長處與不足,用客觀的評價,給予孩子成長合理的期望,才能夠激勵他們往恰當的目標努力。太高的期望,會增加孩子的壓力,反而造成卻步、不敢面對挑戰;太低的期望,則無法看到自己的缺點,缺少奮鬥的動力。因此,給予孩子合理的期待,才是讓他們成長的關鍵。
父母的期待是一把雙面刃,要如何恰當的鼓勵孩子而不至於產生太大壓力,是父母必須要仔細思考過的。
如果認同翰霖的觀點,『分享文章』並『訂閱電子報』就是實際的支持方法喔~
#3 多點耐心,能力需要時間養成
面對挫折、解決困難這樣的能力培養並非一蹴可幾,需要日復一日的學習,不論是我們自身,抑或者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,都一定會面臨困難與挫敗,掌握本文所提到的核心觀念,調整自身的情緒、嘗試不同的解決想法、最終泰然的面對成果,失敗一點也不可怕。讓這些挫折變成我們寶貴的經驗,為將來取得更好的發展吧~
吃得苦中苦,
方為人上人。
吃得苦中苦,
方為人上人。
非常受用的文章,大家一起學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