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,避免衝突和叛逆

青春期的孩子為甚麼會叛逆?

個人都必定會經歷青春期,這個時期不僅身體產生變化、還要面臨同儕間的壓力、家庭期許帶來的負擔、再加上心理上渴望獲取自主。一下子太多變化與壓力,很容易就導致孩子的調適困難,而出現焦躁、敏感、易怒的情緒反應。

其實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並沒想像中困難,只要理解他們渴望尊重、認同與肯定的心理感受。因此,在相處上,師長可以避免太過強硬的說教與規定,建立一個適度開放的溝通環境,給予他們合理的選擇權利。一方面一定程度的自主性,會讓孩子感受到尊重而減少爭執狀況;另一方面選擇一個合適的原則,會令孩子了解行為的界線,不至於學壞、走偏。掌握這中間的尺度,是師長們要花心力努力的。

反抗並不是孩子的目的,而是他們僅有的手段。由於缺乏獨立的條件卻又渴望擁有自主,孩子只是反射性的反抗權威來感受獲得自由。因此,只要了解他們的需求,這種衝突並不難避免。

青春期建議的教育原則

1. 了解父母定位,適度放手才能讓孩子成長: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熟,但很多人不願意放手讓他們學習,一手包辦所有的事情,結果反而剝奪了成長的機會。其實,給予孩子合適的犯錯空間,反而是能夠讓他們成長的方式。每個人都是經過不斷的犯錯、嘗試、修正與改進才會成熟,如果家長剝奪了中間的過程,孩子如何能夠長大呢?

在 <王牌天神2> 這部電影裡有一段很經典的台詞:『如果有人祈禱要獲得耐心,上帝會給他耐心嗎? 還是給他訓練耐心的機會?如果他祈禱要勇氣,上帝會給他勇氣嗎?還是給他訓練勇氣的機會?』同樣的,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成長,請給他成長的機會,讓他有犯錯的空間。

YouTube video

給予孩子犯錯的空間,雖然會看到他們跌倒,卻能夠讓他們從錯誤中學習並成長,也才能真的長大。

適度的放手並不代表我們要放任,而是學習從執行者變成觀望者,在孩子真的需要幫助時才提供協助,依據他們犯錯的嚴重性來決定,什麼時候要制止、什麼時候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,讓孩子可以從小的錯誤中累積經驗,慢慢地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。

延伸資料:教導孩子面對挫折,培養獨立解決困難的能力


2. 信任與尊重,是與孩子溝通的基礎:不少父母為了瞭解子女,會有偷看子女日記、信件…等等行為,雖然立意點是好的,但這種行為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,很可能導致彼此的距離疏遠。其實想了解孩子的生活,最好的方式是讓他們信任自己,自願的把秘密分享給父母。

好的溝通並不是單方面的質詢,而是藉由分享雙方的觀點,進而相互理解的過程。如何建立好的溝通環境,家長不妨試試看與孩子分享自己過往的經驗,尤其是一些糗事、失敗經驗…等等,讓他們產生共鳴,了解自己的生活與父母的經歷其實是很相似地,只要心有所感,雙方的距離就會更近,慢慢的孩子將會與您討論並分享自己的狀況,這才是建立溝通管道的好方式。

信任與尊重是雙向的,越信任孩子,他們也會越信任你。


3. 重視動機,不要只看行為:行為比動機更容易被注意到,例如:不寫作業、沉迷電動、說謊、翹課…等等,這些都是孩子不好的『行為』,當然需要改正,但其實更重要的是他們做這些行為的原因,如果只是看到做錯就懲罰小孩,而沒有深入理解他們心裡的想法,往往只會起到威嚇與恐懼的效果,讓他們畏首畏尾,不一定能真正改變孩子。

了解做事的動機才能夠真正幫助孩子。例如:沉迷電動只是一種表象,更深入的是為甚麼這樣做? 是在逃避功課嗎? 是在同儕關係上有挫折嗎? 父母不妨詢問孩子做這些事情的理由,了解他們的動機,一方面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確實在意他們的想法,更願意相信父母;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根本來導正偏差的行為,不會只是治標不治本。

『為什麼做』比『做了甚麼』更重要,理解孩子的動機,是良好溝通與教育的關鍵。


4. 身教重於言教,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角色:青少年會非常重視『公平』,如果看到父母可以達成對他們的要求時,很少會排斥或反抗。但是如果他們看到相反的準則,就很容易會抗拒。因此師長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,這些行為都會被孩子們看在眼裡,成為他們學習的榜樣。

真正的身教不表示父母都得做給孩子看,例如:要求孩子念書不代表家長也要跟著唸書。畢竟父母與孩子的社會角色不同,有各自的責任與本分,讓孩子理解這中間的差異,才能好好的與他們溝通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年輕時也都有面對這些責任,並不是不公平的要求。

青少年很重視公平,常常會認為『為甚麼你可以我不行』,其實只要讓他們理解不同的角色有各自的責任與本分,就可以避免不公平的感受了。

與青少年溝通的技巧

1. 制定清楚的原則,不需要與孩子辯論:好的教育需要有清楚的原則,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知道規矩,不需要去嘗試底線;另一方面,在孩子犯錯時有一個可以信服的依據,進行懲處時才會心服口服。

在制定原則時要注意不應該有例外,這樣才會發揮其功效。另外,針對原則的問題,不需要與孩子做辯論或妥協,跟著他們的邏輯往往只會心力交瘁而已,更好的方式是讓他們知道可不可以就好,雖然會顯得有些獨裁專制,但最根本的原則問題是父母必須要堅守的底線,如果連原則都可以被協商,那麼就很難約束孩子的行為了。


2. 如果孩子能了解真實的父母,往往會更容易溝通:人都會有壓力、會感到疲憊,身為父母並不代表就能夠扛下所有的生活壓力,尤其教育需要長期的付出,如果小孩不懂得這份苦心,很容易讓人心力交瘁。其實,家長不妨與孩子分享生活的困難,讓他們理解大人所要面對的壓力,避免他們養成父母會替他們解決一切問題的錯誤價值觀,同時讓孩子理解要知足、感恩現狀。

有些家長可能擔心表現真實自己會影響到父母的威嚴,這其實是多慮的,適度的『示弱』反而是維持權威的好方法。讓孩子了解父母也有煩惱、困難,卻依然能夠保障家裡的環境與需求,這要比不近人情的付出,更容易讓人佩服。


3. 多看孩子優點,不要吝嗇誇獎:批評的話會引起人的反感,更不用說是情緒特別敏感的青少年。因此,在給予建議時,盡可能的從優點出發,再慢慢地導向缺點的部分,是更容易被接受的溝通方式。

另外,溝通時很忌諱翻舊帳,這種溝通方式特別讓人反感,建議家長在指證孩子時只針對現在的問題,盡量避免提起以前的錯誤,否則很可能會適得其反,讓孩子一句都聽不進去。


與孩子溝通是一門藝術,有些家庭吵得不可開交,也有些家庭溝通無礙。其實父母都是基於為孩子好的立場出發,只是用了一些他們排斥的方式,才會造成溝通上的衝突。利用本文章的方法,希望能夠提供家長實際的方向,建立與孩子溝通的良好環境,引導並協助他們度過青春期這個特殊的時期。

<<< 文章由翰霖補習班撰寫,轉載、引用請參閱版權政策 >>>

2 則回應

有想法嗎? 與我們分享討論吧~

請留下您的評論
請在這裡輸入姓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