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快樂學習』的反思,正確看待成績與分數

數到底重不重要? 很多家長與孩子心中都有這個疑惑。一方面,我們在意成績,擔心成績對未來產生影響,希望不要因為成績而失去競爭力;另一方面,卻又不希望人生總是『分數』,想以快樂的方式取代充滿壓力與競爭的學習環境。

這兩種想法形成了鮮明的教育觀念:一邊主張『快樂學習』,希望讓孩子能夠發揮所長,朝自己喜歡的方向發展,減少課業的負擔;另一邊則主張『傳統教育』,認為學習需要伴隨壓力,競爭正是替未來鋪路。到底那一種教育方式更好呢?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找出看待成績的合適角度。

#1 成績對未來發展確實很重要

然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,『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』這種觀念不再盛行,在現代百花齊放的環境中,各行各業都有發揮空間,一技之長與個人能力也似乎比成績更受到重視,但真實的狀況有那麼理想嗎?

只需打開職場研究的數據,就不難發現學歷仍然是影響工作最主要的原因之一,公立大學的畢業生薪資比平均高出了約20%,知名大學的差距更加懸殊。各項統計資料無不顯示,成績、學歷不僅會影響找工作的難易度,即使是對『同樣職業等級』的人,仍會因為他畢業學校不同,而取得不同的薪資。畢業學校與成績,對於個人在社會上的職業發展以及薪資取得,有深刻的影響力

薪資結構的圖表

延伸資料: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 – 第二十六期

除此之外,成績也不只能用做競爭的工具,其背後的價值反應了孩子的『努力』。任何學習都可以用成績來檢核,在面對成績時,孩子是否有盡力顯而易見。善用分數不僅是自我進度的檢視,更是讓孩子進步的重要資訊。

但現在不斷有成績不重要的浪潮,更甚者被妖魔化的貼上『壓力式教育』這種說法。其實都與流行資訊的變化息息相關,當媒體的報導對象聚焦在改革與創業者身上時,成績的重要性也被大打折扣,因為對他們而言,成績並沒有太大意義,畢竟創業時誰會看學歷呢? 再加上『快樂學習』、『翻轉教育』這些主導政策與流行文化的推波助瀾,盲目的追尋國外教育體制,成績不重要的觀念才不斷被加深…

#2 『快樂學習』的主張有錯嗎?

實快樂學習的想法非常的好:希望學生發展適合自己的方向,用興趣與熱忱取代壓力跟競爭來學習,這種主張怎麼能算錯呢。真正的問題出在推行方式,以及對現實環境的錯誤認知。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個主張對於分數的看法:

翻轉教育

考試是為了學習,而不是分數;如同上課是為了學習,而不是為了考試。在這裡學習是目的、考試只是達成目的手段。如果考試變成目的、學習淪為手段,本末倒置而讓考試凌駕在學習之上。就讓考試成了教育的主宰,學生反倒變成考試的工具,失去了學習的主體性,變得只會考試而不是學習。

這種想法很正確,不過卻描述的太嚴重、並且有著太過理想化。別忘了台灣奉行考試為主的教育體系已經數十年,以往的升學考試壓力遠比現在更大,而經歷過這種高壓年代的上一代人,難道都變成只會考試的機器? 難道都失去了創造力與學習力嗎? 答案不言而喻。

考試確實不該成為目的,這個想法如果能讓社會接受並奉行,無疑是很棒的發展。這種例子也確實存在,例如:風靡一時的芬蘭教育模式,以及相似的北歐教育環境。但台灣的狀況不相同,當考量到歷史文化與風俗民情以後,就知道社會並沒有那麼容易轉變。類似的問題不僅出在教育上,而是充斥各個角落,例如:工作是為了自我實現與改善生活,而不是賺錢;改善生活是目的、賺錢只是手段,但是台灣多數人在工作時最優先的考量為何?

芬蘭教育方式

其實這才是台灣社會的真實面貌,就如同演化一樣,從來都不是最好的東西就會被接受,而是最泛用、最適用的東西會保留並延續,台灣有自己的文化習慣,不可能照抄國外的教育思想,也許與美好的想像相比,有著諸多不合理之處,但請別忘了,現行的制度才是台灣一路發展起來的原因,即便不再適用,棄之如敝屐絕非正確,更何況在以目前台灣的社會狀況,想要改變的人是少數派,從學校到職場依舊保持著考試為主的制度與態度。

我們不禁要反問,難道讓學生脫離現實,給他們一個烏托邦式的想像,是好的教育模式嗎? 也許,越早理解台灣社會的面貌,才是孩子迫切需要的。學習在體制內生活,也是教育的重要課題吧

台灣教育環境

更進一步,在諸多反對成績的聲音當中,充斥著許多奇怪的迷思:

1. 在乎成績一定不快樂嗎? 不在乎成績就一定快樂嗎?
很多人誤以為學生不快樂都是因為成績,只要把分數拿走,學習就會變得快樂,這無疑是自欺欺人。實際上沒有壓力的生活並不會快樂,人的成就感來自於克服困難後的成長,對於學生來說,如果連屬於本分的學業也變得沒有壓力,反倒容易因為失去目標而不快樂。

想要讓學習變快樂的作法是在能力限度內,不斷成功的挑戰自我極限,把目標設定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,在意那些努力就可以取得的分數,把成績看成是自我的評量,而不只是同儕間的競爭,這樣的思想轉變,才是減少學習壓力的方法

成績壓力

2. 有比成績更重要的事情,並不代表成績不重要:
很多人說教育應該重視品德而不是成績,是非常奇怪的論點,為什麼重視成績需要放棄品德呢? 上一代人經歷過高壓教育,難道品德就比較差嗎? 而現代年輕人經過翻轉教育以後,品德變好了嗎? 實際上品德教育與成績沒什麼直接關係,是可以併行重視的,拿著其它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,根本不會影響成績的重要性。

當然,我們也需要反思,成績絕對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,品德教育、人格成長、交際能力…等等,這些都是不亞成績的重要事情,教育不能只看成績,卻絕對不是不看成績

多元教育

3. 找到自己的天賦與興趣,人生就一帆風順了嗎?
每個人都有自己比較擅長的領域,找出自己的興趣非常重要,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會脫離競爭,不代表孩子的壓力會變小。實際上不論哪個領域都只有少數菁英能夠嶄露頭角,即便孩子有各自的天分,他們還是要跟有著相同天分的人競爭,並不代表找到自己的興趣後學習就會一帆風順

更何況多數的孩子在學生時代根本找不到天賦與興趣,不僅是因為經歷太少,更多的是他們不清楚自己心裡的想法,往往只是一廂情願,而沒有考慮到真實的狀況,例如:喜歡程式語言,卻不知道工程師需要背負的壓力、喜歡動物就誤以為自己適合當獸醫…等等。真實的狀況是多數孩子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方向,把天賦跟興趣拿來當作逃離成績的藉口;只有極少數人,能在學生時代找到人生目標

找到天分

4. 成績不等同於成就,並不代表成績不影響成就:
新聞媒體常常報導一些成績不好成就很高的人,刊登的比例甚至超過成績優異的例子,這是因為具有話題的故事更吸引眼球,試想以下兩個狀況記者該報導哪一個:小李從小就很努力,成績名列前茅,高中大學都是名校,出社會後取得了不凡的成就;第二個狀況:小王不喜歡讀書,學業上基本都是摸魚混過,不過卻在出社會以後,因為某些原因取得了不凡的成就。

相信絕大多數的人都對第二個故事更感興趣,本能地好奇發生了甚麼轉變。而這也導致媒體通常會忽略第一種新聞而報導第二種的現象。但真實的狀況是,高學歷的成功人士比例遠遠比低學歷更多,不要被單一案例給蒙蔽了

高學歷

5. 成績是自己的,不應該進行比較?
這個想法無疑是受到芬蘭啟發而產生的,認為成績屬於個人的隱私,只需要與自己相比較好,不應該公開與他人產生競爭。坦白說,這個觀點對了一半。對的一半在於,成績最重要的確實是自我考核,而非與他人的比較。但這個簡單的想法在台灣卻行不通,為什麼呢?

因為台灣社會始終重視競爭,工作永遠不單是個人的興趣這麼簡單。除非能夠走出這個社會框架,否則成績的隱私也只會形同虛設,就算老師不公佈,家長與學生也會私下詢問比較,實際上只是多此一舉。也許某天台灣社會也會減少競爭關係,轉而關注個人的興趣與發展,那麼這個想法就有實現的價值與可能性,但今天還不是。

競爭關係


討論這些迷思並不是為了否定『快樂學習』或者『翻轉學習』,反而是希望這些想法能在更加合理的狀況與安排下實現,不要只是淪為表面的模仿,重蹈清末的自強運動之路


很感謝您閱讀到這裡!
如果認同翰霖的觀點,『分享文章』『訂閱電子報』就是實際的支持方法喔~

訂閱『電子報』

最新升學資訊、多元教育觀點、讀書學習技巧,從一封信開始


#3 教育要的是最『適』解,而非最『佳』解!

度重視與過度輕視成績都不正確,每個人資質、潛能、興趣、性向都不一樣,需要的教育當然也必須調整,『因材施教』正是最重要的理念。所以多重視成績,實際上需要根據每個人的不同,尋找最適合的方法,而不是套用一個最佳解答

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,成績的壓力反而會產生限制,放手讓他努力可能是更好的選擇,只需要注意目標不是用作逃避成績的藉口。而如果孩子還不確定自己的方向,那麼成績是讓未來擁有更多選擇機會的重要工具,鞏固成績可以保障未來的選擇不受限制,減少需要面臨的妥協,這樣的情況下,當然要重視成績。

所以我們自己如何看待成績,又如何在壓力與自由間做出平衡,引導孩子解讀、面對和運用成績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

<<< 文章由翰霖補習班撰寫,轉載、引用請參閱版權政策 >>>

2 則回應

  1. 非常好,台灣不是西方,盲目的照抄西方的制度是很可怕的事,環境不同收入不同民情不同,衍伸而來的教育制度能直接照抄?

有想法嗎? 與我們分享討論吧~

請留下您的評論
請在這裡輸入姓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