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為什麼要讀書?】了解讀書的目的才能讀好書 – 台大畢業生訪談紀錄

果票選學生心中最大的疑問,『為甚麼要讀書?』這題一定榜上有名。對於學習來說,弄清楚動機與理念,才能夠讓人自主性的付出。如果能讓學生了解讀書的目的,就不需要以各種威逼利誘的方式去逼著他們念書,肯定會對學業有巨大的助益。

教育核心的目的之一在於打破人們思想的邊界,讓人有更多元的角度思考與審視。翰霖在這裡也要打破以往採用的教師角度,改以學生的角度反思讀書這件事情,為此,我們特別邀請了台大畢業的學長回來,了解他對『為甚麼要念書』、『怎麼把書唸好』…等一系列問題的想法,以過來人的身分去分享現代年輕人的看法,用不同的角度重新解讀這些疑惑。

以下內容盡可能地保留了完整的對話紀錄,只做最小幅度的潤飾與結構的整理,讓閱讀更舒服與精簡。文章由學長親自確認過,沒有扭曲任何原意。

為什麼要讀書

訪談紀錄:『為甚麼要讀書呢?』

能夠先稍微介紹一下你在學業這方面的經歷嗎?

其實我不喜歡用學歷來說服別人,我覺得判斷一個人說的話要從他說的內容,而不是他的身分。不過既然你都問了,我還是簡單說一下我的背景。我是台大機械系畢業的,高中念的是台中一中。我雖然不能說自己很會念書,把書讀得很懂。但確實我念過不少書。基本上從大學開始就保持著每個月讀一本書的習慣,直到現在都還是。

很高興你能夠接受訪談,接下來我們就直接切入主題吧,你自己說了讀過不少書,那你覺得:『為甚麼要讀書呢?』

坦白說,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很久,直到出了社會我才確定自己的想法。首先我要說『為什麼要讀書』是一個很好的疑惑,但卻是個非常差的題目。說它好是因為只有知道為什麼,學生才會有動力持續學習,也才會有想要努力的契機;但它卻是個很差的題目,這是因為它不應該也不可能有所謂的標準答案。

像是這樣的問題其實有很多,諸如為甚麼要孝順、為甚麼要愛國、為甚麼要活著,都是一樣的。這些問題沒有標準解答,也不該有標準答案,每個人需要擁有自己的見解,因為每個人的成長背景、學習經歷、生活環境、思考邏輯都不一樣,沒有人跟你是一樣的,那怎麼會有一個答案可以包含所有人的動機呢? 怎麼會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可以說出讀書會帶給你什麼呢?

那麼像是『有更好的工作』、『有更多的知識』、『更多元的角度與思想』這些說法你覺得是不對的嗎?

不不不…我沒有說這些是錯的,我想表達的是這些答案太籠統而且太概括了,對於一個真的有困惑的人來說,這些答案沒什麼參考價值,只是照本宣科而已。最大的原因是,這些答案經不起個人化的推敲,你說讀書會有更好的工作? 是不是有人沒讀書工作也很好,像是比爾蓋茲、祖克柏都還離開學校去創業。更多知識? 難道只有書本裡有知識嗎? 很明顯不是的吧。

我認為讀書確實會影響到這些結果,但讀書既不會是唯一的原因,也不是必然會導致這些結果。所以拿這樣的理由來說服自己念書,反而容易不安,因為很容易就會想到反例,讓這些說法很沒有說服力。

更好的工作

OK,我大概理解你的意思,確實學生不太接受這些理由,不會因為這些說法就認真念書。不過這也代表我們又回到原點了。我還是得回頭來再問你『為甚麼要讀書』這個問題…

恩…這樣吧,不要談那麼高大上的問題,不要談『為甚麼要讀書』這種範圍無限大的難題。就談談我自己,我可以告訴你:『我為什麼要讀書、以及讀書給了我什麼?』。不過這些都是反應在我自己的生活上,不一定適合所有人,但應該還是能做為一個參考。

具體來說,讀書帶來了幾個很明顯的幫助,從重要性低到高分別是:1.取得更好的平均結果、2.獲取別人的經驗、3.明辨是非、4.學會全力以赴。

小結:隨著個人的生活環境、成長背景,書本帶來的幫助是不相同的,也因此並沒有一個為什麼要讀書的標準答案。學生之所以感到困惑,是因為常見的說法與自身經驗不吻合,導致不確定而感到不安。

更好的結果

讀書帶來的幾大幫助:更好的平均結果

我們就從你說的第一點開始吧,你說『取得更好的平均結果』,具體上是甚麼意思呢?

其實就是字面上的意思,念書拿到的高學歷在社會上是非常有優勢的。這一點也是我出社會找工作時才有深刻體會,我還記得第一次面試的是一份顧問工作,並不是我熟悉的機械領域。我應徵這份工作時只接觸過那個領域三個月,但還是很輕易的就被錄取了。

事後也從同事間知道主要是因為我的學歷才願意給我機會,雖然我沒有相關經驗,但他們相信以我的學歷會很快上手。這件事再加上我聽到身邊台大朋友的經歷,我才發現學歷有多大的用處,它可以讓我在畢業五年內往幾乎任何方向發展,多數的公司都願意提供入場券給我。

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,這件事就說明了為什麼一個好的學歷往往會有更高的成就,因為學歷高意味著你有很多選擇的機會,你可以嘗試各種方向直到找出自己的喜好與天賦,雖然學歷不代表能力比別人好,但幾乎所有公司都願意試著培養你,給你嘗試的機會,這種差別待遇,也就造就了學歷高的人平均成就更高。

這個我很理解,但是只用學歷而不是能力做為錄取標準,你會不會覺得是一個不好的方式?

我想這從企業的角度會很好理解,對公司來說新鮮人都是沒有經驗的,那麼選擇高學歷的畢業生,是很合理的吧。雖然學歷不等同於能力,但在沒有更多判斷條件的狀況下,學歷無疑是很重要的參考依據。當然也是有些行業會依據證照、作品…等等,用這些東西來判斷,通常可以更客觀地找出合適的人,但是多數的行業並沒有這種機制,現今主流仍然是畢業的文憑。

其實這並不是幾間公司就能形成的風氣,而是整個社會的習慣,在台灣不論學歷能不能代表實力,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。這就不難想像為什麼高學歷的人有更好的發展,原因不是出在能力差異,而是高學歷提供了嘗試的機會與學習的空間,這種資源讓其他人很難超越。

那這樣跟我們前面說到的,讀書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,不是一樣的嗎?

概念上是類似的,但我覺得還是有不一樣的地方。找到更好的工作這種說法太籠統了,讀書、高學歷不一定能讓你找到更好的工作,但它絕對會給你更多選擇的機會,所以才讓你有更高的機率選到適合自己的工作,往對的領域發展。

換句話說,把書唸好其實是打開限制,提供更多發展機會,你不一定會用到這些機會,也有些人不需要這些機會就選到最合適的工作,但以平均來說,高學歷可以擁有更好的『平均結果』。

小結:把書唸好其中一個很實在的幫助就是,減少了挑選工作的限制,讓未來可以有更多的選擇空間。雖然不代表你會因此擁有最好的工作,但增加了選到合適工作的機率。

他人經驗

讀書帶來的幾大幫助:獲取別人的經驗

現在我們來談談另外一點,取得別人的經驗聽起來很淺顯易懂,你會提出來是因為有甚麼不一樣或者更深入的看法嗎?

其實我覺得大多數的人在說這件事的時候,都想的太表面了,如果只是把這些經驗當成固定的模式,並沒有深刻地去瞭解核心邏輯,沒有抽象化的把事情解構與重組,只要事情稍微有點變形就看不懂了,以為超出過去的經驗,變得茫然不知所措,這樣根本就沒有起到取得別人經驗的用途。

比如說:王永慶的傳記中寫著,他在年輕賣米的時候會記錄每個家庭的狀況,提前知道誰家的米會不夠,搶先聯絡並再次銷售。這個故事不是只能用在賣米,它其實闡述了現代行銷最重要的思維『個人化』,你看到的google、FB、amazon…等等企業,都是抓著這個概念不放,以這個想法為核心發展的。抽象化書裡看到的經驗,類推到生活這才是獲取別人經驗的方法。

那你怎麼看一些新的產業與科技發展,他們應該是以前沒有的吧?

其實我認為現在的創新科技,大多只是商業包裝而已,內容是換湯不換藥,所謂的『共享經濟』、『智慧控制』,把他們抽絲剝繭後就會發現,除了實現方法稍微改良之外,這些構想並不是新鮮事,更多的是商業包裝還有行銷說辭。

聖經裡有一段話:『已有的事後必再有,已行的事後必再行,太陽之下並無新事。』,我認為放到現在都還非常貼切,雖然科技進步改善了生活,但人類的生活習慣與思維還是如出一轍,都遵守著與以前相同的『人性』。而商業模式也打著相同的甜蜜點,他們用類似的方法去吸引顧客,也為了與過往類似的目標,不論它包裝成甚麼樣子,本質沒甚麼改變過。

新科技

根據你剛剛說的,你認為『創新』只是商業包裝嗎,可以針對這一點再說明清晰一些嗎?

我認為『創新』是一種說詞,超過99%有用的創新都是在整合過去的概念與現代的工具,乍聽之下很有衝擊,但仔細思考會發現沒甚麼特別的。比如『社群媒體』,其實就是把交友需求網路化而已,最多加上一些分享、炫耀的吸睛元素。從原理上來看並不特別,只不過在FB火紅之前沒有人去嘗試。

這讓我又想到另一個例子,你知道人們在50年前是沒有旅行箱的嗎? 這個發明是1970年才出現的,在旅行箱發明之前甚至有個職業是託運工人,負責幫忙搬運行李。人們在西元前1000年就發明了箱子跟輪子,直到1970年才有人把這兩者結合,改變了整個旅行與搬運行業。這個想法有很創新嗎? 其實不需要執著在這個字眼上吧,它所造成的影響才是關鍵。

很有道理,那回歸我們的主題,把書唸好對這件事有甚麼幫助呢?

我的大學教授說過一段話:『不要老想著要去發明新事物,最容易獲得靈感的地方在過去,你知道新創有多少是沿用過去的論文進行改良的嗎? 把過去發表的有價值的論文好好讀熟,如果能整合上現代的工具與做法,創新就不遠了。』後來我念的書更多了才發現,社會的進步很少是靠著發明新事物,更多是在做改良、規模化、商業化來推動世界發展。你知道愛迪生並沒有發明燈泡嗎? 在那之前早有人點亮過燈泡,他做的事情叫做改良燈泡。你知道人類首次飛行不是萊特兄弟嗎?他們一樣是改良前人的經驗。

讀書是一個讓你看清楚過去紀錄的媒介,很多人老想著『創新』,卻不知道那些可以改變世界的創造與發明,就躺在過去的典籍中,就在我們身邊而已,何必捨近求遠呢? 關鍵在於重構過去的思想,把以前的理念抽象化提出,變形調整的放進現代環境,能夠做到這樣子,就會知道世界真的只是不斷地重複而已。

讀書帶來的幾大幫助:明辨是非

那麼關於明辨是非這一點呢?

這是我最喜歡談的一點,因為它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極大,我用幾個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件事的影響力有多大。

我特別喜歡這個問題:假想一下,今天有一個儀器可以檢測一種罕見疾病,準確度高達99%,今天你被這個儀器檢查出得病了,請問你得病的真實機率是多少? 大多數的人會以為是99%,實際上一定是小於99%,正確答案是條件不足,所以不知道。

我來解釋一下為甚麼,其實這個問題必須要提供罕見疾病的得病率才有辦法作答。假設在台灣這個罕見疾病的得病率是1%,我們再來作答。假想有10000個人要做檢查,裡面真的得病的人是100個(因為得病率是1%)。那麼這100個得病的人會有99個檢測結果為得病,1個檢測結果是沒得病(因為儀器準確度99%)。而沒得病的9900當中會有9801個人測出來沒有生病,而會有99人測出來是生病的(同樣因為儀器準確度99%)。

也就是說,10000個人經過儀器檢測會有99+99=198個人顯示得病,1+9801=9802個人顯示沒得病。在這個狀況下,當你是被檢測為得病時,真正的機率是99/198=50%,因為198個顯示得病的人當中只有99個是真的有病。並且,當你的測試是沒得病時,實際上卻1/9802的機率是生病的。

其實這並不是個假想問題而已,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常發生的,例如:常聽到癌症不藥而癒的奇蹟,現在大家就可以想想裏面的奇蹟有多少個只是因為檢測錯誤呢?

條件機率
( 得病與檢測人數圖表 – 圖片來源:翰霖製作 )

這個問題是書本裏面有提到的嗎?

當然,這只是國高中就學過的條件機率罷了,但是經過一些簡單的變形,就變成容易讓人搞不清楚的狀況。現實生活裡多的是這樣誤導人的統計結果,有的是為了某些目的故意做的,有的只是因為無知而無意發生的,但不論立意點為何,如果沒有弄清楚真實狀況,都會影響到生活。

其實除了這種統計誤導之外,還有很多騙局是行之有年,卻還有很多人受騙的,我再說一個親身經歷。這件事是我大三時在星巴克讀書時發生的,由於星巴克沒有隔音設備,所以我不小心就聽到了隔壁桌正好在進行詐騙,被騙的人是一個數學系的學長,騙局是很老套的龐氏騙局,他們告訴這位學長只要出多少錢投資,之後就可以分很高額的利潤,而且有一系列配套措施,只要介紹更多人進來投資,就可以分更多利潤。而當學長問到這樣為什麼可以賺錢時,他們說會投資海外的產業、FB的相關資產…等等。就這麼粗糙的一個方法,最後居然說服了這個學長投了十萬元。

這件事情給我很大的感觸,有兩個方向,第一個,人真的那麼容易受騙嗎? 這種老掉牙的套路居然還有人上當,真的不可思議。另一個很深的感觸是:如果不阻止別人的詐騙,那我算是幫兇嗎? 不過這個想法跟今天的主題無關,我們就不要太深入了。

你確定這個學長是被騙嗎? 還有你說到的龐氏騙局可以再解釋的清楚一些嗎?

肯定是被騙,為甚麼肯定呢? 因為如果有一個這麼好賺的投資,他為甚麼要對外募資不直接找銀行借錢呢? 借錢的利率遠遠比分給投資人高吧,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,有人提出這種不合理的報酬,一定別有用心。

另外,所謂的『龐氏騙局』是一個很有名案例,它的核心邏輯就是利用人們貪婪的心理進行募資,最後垮台時再捲款逃跑,通常它有幾個特徵:

  • 讓人搞不清楚的投資項目,有可能是極為複雜的金融操作,或者與創新科技綁在一起,不論是什麼,通常都是複雜到難以解釋,讓人搞不清楚金錢的流向。
  • 標榜著不可思議的高額投報率,例如每個月50%、每一次新人加入分50%之類的。
  • 藉由下線去拉人,拿這些新加入的錢來補充給之前投資的人,這樣去短暫的維持運作。

所以在這個系統剛建立的時候投入,通常是真的可以賺到錢的,只是隨著雪球越滾越大,一定會出現資金沒辦法填補的狀況,也就破局了。其中最賺錢的就是最早期投入的那些人,也就是拉攏龐氏騙局的人,所騙到的錢是由最後一批進場的人來負擔。這個網路上稍微查一下就會找到無數的案例了。

龐氏騙局
( 龐氏騙局說明圖 – 圖片來源:翰霖製作 )

還有沒有更多例子? 可以分享給我們呢?

這麼有興趣的話我再說一個案例好了。事情是這樣的:假想你今天收到一封信,信裡說了下個月股票會漲,由於你不認識這個發信的人,所以很正常的忽視了這封信,結果下個月股票真的漲了。接著第二封信來了,它也再次預告了下個月的走勢,第二個月一樣很準,半年來它每個月都寄一封信給你,每次都很準。第七個月這封信又來了,內容變成問你有沒有興趣投資他或者買他的教學,你會怎麼做? 很多人會因為前面的準確度,產生信任而把錢投給他,結果錢投進去之後就變得不準了…

為什麼會這樣呢? 其實這件事情是這樣做到的,這個人找了1000個名單,第一個月他寄給這些人一封信,其中一半寫股票會漲,一半寫台股會跌,第二個月股票漲了,他就針對前面正確的那500個人寄第二封信,一樣一半寫漲一半寫跌,重複半年後,還剩下15個人是每個月都準的,這時候他才發出邀請,不論是代操也好、教學課程也好,拐到錢之後就打回原形了,這就是真實發生的狀況。

現實生活真的有這樣的事情嗎?

有的,不過這種騙局你沒有證據去指控他違法,而且他不像龐氏騙局那樣會破局,這種作法需要放長線慢慢經營,大多數被騙的人會選擇放棄,也因此比較少出現在新聞當中。

那你有甚麼建議來避免這些狀況呢?

其實就像我們上一點討論過的,世界沒什麼新鮮事,這些事情早就發生過也被記錄下來了,最多也只是做了一點點變型而已。當你有足夠的知識,很容易會避開。其實不只是我上面提到的例子,其他像是政治操作的意識形態綁架、星座學會準也不過是『佛瑞效應』的心理因素而已,生活中太多假學術的東西了。

給大家最好的建議就是,沒是多看看書,並且留意那些看起來很是一回事的東西,減少這些被呼巄的情況,生活會改善很多。

全力以赴

讀書帶來的幾大幫助:學會全力以赴

那麼關於全力以赴這件事呢?

這一點其實是屬於比較個人的,其他人可能不太會有共鳴,但卻是影響我很大的一個改變。我從小成績很好,學習反應都很快,考高中的時候沒甚麼認真念書就上台中一中了,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很厲害,不可一世的那種心態很明顯。就這樣渾渾噩噩混到了考大學的時候,才意識到要認真念書,可是已經來不及了,所以我第一次只考上了交大。

這個成績並不是很差,交大其實是很好的學校,但是我拿到成績單時非常痛苦,不是因為我考上哪裡,是因為在對答案時我發現錯的題目都是我有辦法答對的,這些題目會錯只是因為我不夠用心,沒有花足夠的時間複習而已,我後悔的是沒有達到我可以做到的水準,而不是我會去哪裡。那時候我才開始回頭看我高中做了什麼,發現真的是混日子而已。

後來我選擇重考,第一次真正全力以赴去念書,重考生的日子很單純,我每天早上8點去重考班,或者上課或者念書,直到晚上10點回家睡覺,中間休息加上吃飯的時間大概1~2小時左右,除了禮拜日晚上有空閒之外,其他時間都是這樣過的,平均每天都心無旁鶩的念書超過12個小時。在那樣努力過後,我發現自己已經不在意會考上哪裡了,這個過程才是讓我成長的關鍵,當然結果還是比較滿意的,考上了我想念的台大科系。

你可以具體一點說說看,這件事情改變了你生活的那些事情嗎?

你還記得我前面說過,我只花了3個月自學就跑去當顧問了吧。在剛進公司時我是心驚膽顫的,因為其實我不比我的客戶要懂得多,只不過是頂著顧問的頭銜而已。但是我只花了3個月就初步弄懂了整個行業,不到半年我就做了自己的網站,一年內我靠網站的收入就已經大過了薪水,這一年來我做的事情就是全心全意地想把這件事做好而已,當我完成了這些事以後才忽然發現,原來我投入一件事情全力以赴的效益那麼高,而這個能力就是重考那一年訓練出來的。

念書

『為什麼要讀書?』這個答案,值得耐心的追尋

就我們的教學經驗來說,學生階段很難理解為什麼要讀書,老師也好、家長也好,往往需要去逼迫學生,把讀書變成他們的本分,你覺得這樣是好的嗎?

從立意上來說,當然是好的,因為學生的年紀與經歷不夠,沒辦法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該做與想做的事。其實這件事就像是我們會逼著小孩子早點睡覺,因為他們不清楚熬夜所要承擔的代價,如果放任到出現問題才要改善,不是代價太高就是來不及解決。

讀書也是一樣,平常沒有準備好,當真的需要用到的時候,是沒辦法在短期追上進度的。所以我認為從立意上來說,這麼做是對的。但很有趣的一點是,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出發時,教育不是希望人能夠獨立思考嗎? 這樣的話替學生選擇不就自我矛盾了? 所以,我認為這是一個尺度的問題,拿捏好限制與自由的尺度,讓學生能夠在必須學習的環境與條件下做出自己的選擇,這樣是更貼切的。

我們到現在談了非常多的東西,從最開始你認為讀書的目的不能被概括,到討論了許多點讀書對你的重要影響。我相信這些事例、這些經驗分享,會給其它學生很深的啟發,你還有什麼想要補充的,或者能夠總結一下『為甚麼要讀書』這個主題嗎?

先把前面的重點再重申一次,我不能夠給出為甚麼要讀書的正確答案,我只能夠說出讀書給我的改變與好處,這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。

另外,我想要額外補充一件事情,就是上面我提到的每一樣幫助,都不見得需要靠讀書才能取得,或者說並不是只能靠讀書獲得。更好的工作你可以用經歷、作品取代,學習經驗、判斷是非的管道也不只有書本。但我仍然鼓勵大家把書唸好,因為書本是一個具有統整性且很容易取得的管道,從這個地方獲取知識、經驗的成本非常的低,或者簡單的說,念書是改善一個人生活的方便法門,它不是唯一的方法,但確實是很簡易的路徑。

最後做個總結,我看到很多學生因為沒有立即因為讀書而改善生活,就放棄學習。其實原因是這樣的,念書的回饋來的非常慢,很可能需要多年後才會有影響,但這個影響是你追不回來的,沒有前面的累積就拿不到這個好處。我希望學生能夠多點耐心,即便現在找不出明確的讀書目的,也不需要急著否定念書這個行為,把書唸好不會是讓你後悔的選擇。

再說,把尋找讀書的目的,當成是讀書的目的,未嘗不是一件很詩意的事情,不是嗎?

此篇文章為訪談的上半部,下半部我們繼續與該學生討論讀書方法與考試技巧,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參考下篇文章:【怎麼把書讀好?】台大學生分享考試技巧、讀書方法 – 台大畢業生訪談紀錄

<<< 文章由翰霖補習班撰寫,轉載、引用請參閱版權政策 >>>

7 則回應

  1. 客觀中帶有自己的主觀見解,這才是真的「客觀」,但每個人想法不同,就我來說這篇訪談寫的算很不錯

  2. 書本是累積更多知識的捷徑,也是讓自己儲存應付未來要面對問題的知識泉源,創造出更多的成功機會也創造出更多的靈感來源

有想法嗎? 與我們分享討論吧~

請留下您的評論
請在這裡輸入姓名